甲辰龙年已近“龙尾”。蛇在中国有“小龙”之称。闻一多在《伏羲考》中提出观点:龙“是一种图腾,并且是只存在于图腾中而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一种虚拟的生物,因为它是由许多不同的图腾糅合成的一种综合体”。具体来说,“所谓龙者只是一种大蛇。这种蛇的名字便叫做‘龙’。后来有一个以这种大蛇为图腾的团族(Klan)兼并了,吸收了许多别的形形色色的图腾团族,大蛇这才接受了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于是便成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龙了”。
“龙飞凤舞到钱塘”,接下来,我们跟着“北墙”在西湖寻龙迹,喜见升卿!
---按
相关阅读:
★吴山
吴山位于西湖东南,是西湖南山的尾部伸入杭州市区的山脉,由十多座小山头连接组成,实为一条呈弧形的丘冈,总称为吴山。其中以七宝、云居两山最高,海拔高度98米。吴山因位于城中,自古人类活动就多,各种宫观庙宇也多,我们西湖南线的寻龙之旅就从吴山开始。
南宋太庙遗址龙纹柱础
太庙遗址位于吴山东侧紫阳小学旁,遗址于1995年5~9月由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进行发掘,发现东围墙、东门基址及大型夯土台基遗址。 发掘成果被评为199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杭州西湖风景名胜区凤凰山管理处工作人员表示,这块柱础石出土的位置,并不在南宋太庙遗址,也不是南宋时期的。“它是从杭州其它位置挖掘出来后,考虑到雕花精美,具有一定历史价值,加上体量较大,无处展陈,所以运到了太庙遗址公园。”
“龙宫” 摩崖题刻
题刻位于云居山,著录于《武林访碑录》,落款:新安胡宗宪题。胡宗宪(1512年-1565年), 字汝贞、汝钦,号梅林,绩溪县龙川人,与于谦并称为“功勋最著者二臣”,明朝抗倭名将。
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御史;三十四年,升右佥都御史巡抚浙江;三十五年,升总督,总制南直隶、浙、福等处军务,以俞大猷、戚继光为大将,历经数年,弭平倭患。该题刻应是其督抚浙江时所题,或与祈雨有关。
落款:新安胡宗宪题
龙鼻岩
位于云居山,附近有鳌头石、虎卧石、象鼻峰等题刻
龙窟
龙窟位于瑞石古洞中 ,瑞石洞又称紫阳洞,在瑞石山,洞口向东,洞内曲折,此处进,那处出。洞口一侧岩上镌刻楷书:“瑞石古洞”四字。瑞石洞环境幽雅,游人常驻,有多处摩崖题刻可供寻访。
瑞石古洞全景
“龙王菩萨”
位于瑞石山白鹿泉附近
龙王菩萨全景
三茅观“双龙戏珠”浮雕
三茅观全名三茅宁寿观,在吴山七宝山东北“江湖汇观”亭下,据说为宋室南渡时从开封迁来杭州重建。
明《湖山胜概》 三茅观潮
传说汉时有咸阳茅氏三兄弟,因得道成仙,白日升天,后人设坛祭祀,故名。南宋高宗赐名“宁寿观”,将此处列为“御前十大宫观”之一,并赐以汉鼎、唐钟、玉靶剑、轩辕镜、七宝念珠、褚遂良小楷《阴符经》、吴道子山水画等七件皇家珍藏宝物,因此这座山头也被命名为七宝山。明朝时这里为于谦读书处。早先这里还是“吴山十景”的“三茅观潮”所在地。
三茅观内景 桥下泉池名为石龙泉
有美堂龙纹石桌
双龙戏珠石桌
北宋嘉祐二年(1057年),梅挚离开京城到杭州出任知州。临行前,宋仁宗赐诗送别,开头第一句便为“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到了杭州之后,梅挚在吴山上修建了一座“有美堂”,名字就取自宋仁宗的诗,并请欧阳修为之作了 《有美堂记》。现在吴山上的有美堂为2000年后复建,并恢复了《有美堂记》石碑,一边是文章,另一边是欧阳修像。在石碑旁,有一个非常古朴的石桌,以三只石狮为底座,上有圆形桌面,侧边饰有双龙戏珠浮雕。
龙纹浮雕/火珠
东岳庙龙柱、龙纹石桌
东岳中兴庙始建于北宋徽宗大观年间(1107-1110),初名"东岳行祠"。南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扩建成道观,同期毁。宁宗嘉泰年间重建,易名"崇道庵",嘉定年间又改名为"中兴观"。南宋宝祐元年(1253),理宗御书"东岳之殿"四字以赐,祀奉泰山之神。观内庑下有铁铸太尉四躯,相传自江中浮来。
东岳中兴观经南宋几代皇帝的整修、拓建,规模远超其他宫观。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把四铁尉像熔化打造兵器,后有王子澄者出资重铸。20世纪50年代改作民舍,2003年进行重建,被列为杭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观内一对盘龙石柱为明代遗物,形态逼真,保存完好,为杭城罕见。
在入口处的戏台前,还有一个圆形石桌,桌面刻有非常精美的龙纹浮雕,一个龙头从水波纹中探出,极具动势美感。
东岳庙龙纹石桌
★万松岭龙王洞
龙王洞造像位于万松岭路万松书院停车场侧,有龛窟一个,造像已不存,上有南宋绍兴年号的题记,据此推断造像雕于南宋。题记内容大约为“ “時大宋紹興□車駕□光嵓□聞□鐘離呂□次寮 □在朝食□…… ”
龙王洞南宋绍兴年间题记
龙王洞云纹浮雕
★玉皇山
玉皇山原名龙山,海拔约 239米,由二叠纪石灰岩构成, 山上明以前多佛寺,明代,山顶辟道教福星观供奉玉皇大帝,龙山开始改称玉皇山,此后渐渐发展成道教名山。关于西湖的形成,一直都有一个传说,就是 “西湖明珠从天降,龙飞凤舞到钱塘” ,传说天上的玉龙和金凤,精心琢磨出一颗晶莹璀璨的明珠,王母娘娘欲抢去,失手掉下来,在人间变成了西湖,玉龙和金凤随之飞下来,化为西湖边上龙山和凤山,永远保护着“明珠”。
天龙寺(光明石 天龙界)
天龙寺遗址
天龙寺始建于北宋乾德三年(965),吴越国王钱弘俶建,并延请镜清禅师住持,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额“感业”。南宋建炎三年(1129)天龙寺焚于火,之后重建,并在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郊坛初建时,作为郊祭时百官随从的临时住所。元、明、清历代屡有毁建,但建寺之初所镌刻三处造像仍保存较为完好。
天龙寺造像
宋代题刻 “天龙寺光明石”
不远处的“天龙界”
石龙洞造像(降龙罗汉)
石龙洞十六罗汉与释迦说法造像全景
石龙洞造像位于玉皇山慈云岭东侧、将台山南坡山腰。 现存十六罗汉与释迦说法造像、千佛龛及天王胁侍、杨柳观音造像,以及石缝中的北宋《心印铭》题刻。 石龙洞造像开凿于吴越国时期,描述了《法住记》中场景,为中国最早的十六罗汉造像实例, 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
正中间即为降龙罗汉 手中托钵 中有一条被收服的小龙
七星缸(镇压火龙)
1915年屈映光巡视玉皇山七星缸
七星缸位于玉皇山半山腰紫来洞外七星亭边,原是清雍正年间浙江总督李卫因城中火灾频发而烦恼,听道士言,于此铸造了七只大铁缸,排列如北斗七星,与紫阳山上的坎卦石和城北的水星阁共同组一个巨型法阵,用以镇压引发火灾的“离龙”。后七星缸有数次毁建,现在看到的为当代重置。
紫来洞飞龙题刻与龙头
紫来洞内景
紫来洞古称“飞龙洞”,坐落在玉皇山东南坡山腰,洞口朝南,洞中有洞,深邃幽奇。原本洞不甚大,经晚清民国时期的紫东道人李理山开辟后,洞室宽敞,最大处可容百余人。每当阳光明媚时,洞口常有紫雾飘逸,故名“紫来洞”。
紫来洞内龙头雕塑 可能为九十年代所造
紫来洞内“飞龙”题刻
潜龙池
潜龙池全景
潜龙池开凿于晚清光绪年间,沿原有山体稍开凿拓展而成,池壁上部摩崖阴刻有“潜龙池”三字,字径约1米,落款为“光绪三十□年……清白道人书”。
“潜龙池” 清白道人书
龙山禁采碑(杭县公署布告第一七一号)
“杭县公署布告第一七一号”碑位于玉皇山南麓,依玉皇山山体而立。碑呈长方形,高 230厘米,宽120厘米。碑额书“天龙寺祖山”,文首有“杭县令公署布告第一七一号”竖行楷书字样,碑文保存基本完整。
碑额书“天龙寺祖山”(从右往左横排)
民国时期,玉皇山被张巨川化名龙岩山,盗卖给上海水泥公司,造成玉皇山被大面积开采,包括钱镠慈云岭开路记题刻、苏舜元“瑶华洞”榜书等珍贵题刻均被毁。1923年11月11日,杭县知事陶镛发布杭县公署布告第一七一号,告诫“凡玉皇山界内,以及毗连支山,无论公有私有,永远封禁开采,敢故违,一经报告,定即拘案严惩不贷。”
★净慈寺
乾隆御碑额浮雕龙纹
2010年,净慈寺在整修寺庙时,在大殿外挖掘出石质五爪金龙碑额,其形制与一般碑额相异。后经专家论证,此碑额与先前发现的赑屃底座原为一体,是“乾隆帝御笔书写净慈寺方丈咏古碑”之碑额,现存放于寺院东侧碑廊中。
康熙御书“南屏晚钟”残碑
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康熙帝御题西湖十景,并分别于十处地点刻石立碑,称为“十景碑”。乾隆帝六下江南时,每次分别为西湖十景作诗十首,均叠前韵,并刻于十景碑之上。每一块十景碑都经过七次题刻才完成的,从康熙三十八年到乾隆四十九年(1784),历经86年,精雕细琢,最终完成。
残存的一个南字
今存的西湖十景御碑中,有碑额碑身俱全的苏堤春晓碑,仅存碑身的曲院风荷碑,以及仅剩上部碑身的南屏晚钟碑。
碑身龙纹
石佛洞五代飞龙造像
石佛洞是一处三面石壁、无顶的洞窟,坐落于净慈寺中轴线寺最后一进释迦殿之后的山腰上,洞中塑有吴越国时期的三世佛造像(弥勒、弥陀、释迦)、华严三圣造像(卢舍那佛、文殊、普贤),以及十八罗汉造像。
石佛洞吴越国飞龙
其中十八罗汉造像已被明代题刻损毁殆尽,只剩一条降龙罗汉的飞龙尚存,长约0.3米,龙首、龙角、龙尾和一前一后两龙足皆可辨,龙尾略微下垂向东,龙身呈C字型,龙头反扭向东。
★烟霞三洞
石屋洞五代飞龙
石别院洞口吴越国飞龙
石屋洞是西湖烟霞三洞之一,位于南高峰石屋岭下,因石洞高敞洞形如屋故而得名。吴越国时期,善男信女们在洞内壁间镌刻了为数众多的佛教造像,包括佛、弟子、菩萨、天王、罗汉等,且以罗汉像为主,数目超过了五百尊,是已知中国最早的五百罗汉造像。可惜石屋洞造像经过数次战乱和破坏,损毁严重,现在看到的造像大多为90年代重塑。而在石壁间,还残存了少数“幸运儿”,包括有少数几尊吴越国时期的罗汉像,以及一只老虎、两条龙、一个武士等。
主洞顶吴越国飞龙
青龙洞
在石屋洞上面摛云亭旁,另有一小洞名为青龙洞,洞口有明嘉靖年间和清乾隆年间摩崖,在这里能看到两个“青龙洞” 题刻。
一个位于洞口左侧,小小浅浅的“青龙洞”三字,年代不详,左侧有“丁巳……”等字,不确定是否为同一题刻。
另一个位于洞口右侧上方,有磨平旧刻的痕迹,左边还有落款痕迹,可能是90年代修整石屋洞时所重刻。
烟霞洞降龙罗汉与飞龙
降龙罗汉与飞龙
从石屋洞往上,到达南高峰半山腰,就来到了大名鼎鼎的烟霞洞。烟霞洞内有开凿于吴越国时期的中国最早的十八罗汉造像,造型非常精美。在这里,我们也能找到龙的踪迹。
洞内第三尊者降龙罗汉与龙据考证为清代重塑,清代的龙覆刻了吴越国时期的龙,现在还能看到吴越国龙的一点残迹。
很美的飞龙
右边为吴越国时期巨龙的残迹,左边为清代的龙。
烟霞洞第十四尊者手执小龙
此龛造像在60年代被破坏,1979年根据老照片补刻修复。现在为汉地青年僧人形象,面朝左下方,右手执一笔,置于左足上,左手握一小龙于左膝。根据老照片来看,左手原刻应为执经卷,在重塑中被改成了小龙。
烟霞洞口残龙纹与盘龙柱
在烟霞洞口杨枝观音旁有一青年弟子造像,应为明代增塑的阿难形象,在阿难的上方有两身武将造像踏于祥云之上,在崖壁上端有一飞龙盘旋,破损较为严重,现仅存头部和部分身体。龙嘴大张头部朝向洞外,龙身上有鳞片。龛外右上角有一盘龙柱,其下部被造像龛打破。
洞口的吴越国飞龙残迹
盘龙柱
★龙井村
从烟霞洞出来后,过翁家山一路往西,即可到达龙井村。龙井村名字中就有龙,自然是“龙”元素最多的地方了。
龙井泉
历史悠久的龙井泉
龙井泉位于西湖西面风篁岭上,为一裸露型岩溶泉。龙井泉本名龙泓,又名龙湫,是以泉名井,又以井名村。龙泓清泉,历史悠久,明正统十三年,在龙井发现一枚“投龙简”,上面刻着东吴赤乌年间向水府龙宫祈雨的告文。
龙井泉水出自山岩中,水味甘醇,四时不绝,清如明镜,寒碧异常,如取小棍轻轻搅拨井水,水面上即呈现出一条由外向内旋动的分水线,至今仍无法解释清楚到底为何形成。
龙泓涧
春日龙泓涧
龙井泉水从石隙涓涓流出,汇集于龙井泉池,尔后通过泉下方通道注入玉泓池,再跌宕下泻,成为风篁岭下的淙淙溪流,自茅家埠过卧龙桥最终注入西湖。龙泓涧与过溪亭、涤心沼、一片云、风篁岭、方圆庵、神运石、翠峰阁一起被称为“龙井八景”,为乾隆皇帝南巡时所亲题。
梅花瓣飘满龙泓涧
苏轼与辩才法师“过溪”的典故就发生在龙泓涧之上,明代《西湖游览志》记载:“苏子瞻访辩才龙井,送至岭上,左右惊曰:‘远公过溪矣?’ 辩才笑曰:’杜子有云,与子成二老,往来亦风流’。遂作亭岭上,名曰‘过溪’,亦曰‘二老’。苏东坡有诗记其事。” 苏轼的《次辩才韵诗帖》便详细记录了此事,此帖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中。
过溪亭梅花盛开
春夏相交之季,龙泓涧睡莲盛开
这两年在网上特别火的睡莲也是在龙泓涧水域,此处已靠近茅家埠,水面已经变得非常开阔。
老龙井
张岱在《西湖梦寻》中记载: 南山上下有两龙井。上为老龙井,一泓寒碧,清冽异常,弃之丛薄间,无有过而问之者。其地产茶,遂为两山绝品……龙井本名延恩衍庆寺。唐乾祐二年,居民募缘改造为报国看经院。宋熙宁中,改寿圣院,东坡书额。绍兴三十一年,改广福院。淳祐六年,改龙井寺。元丰二年,辨才师自天竺归老于此,不复出,与苏子瞻、赵阅道友善。后人建三贤阁祀之,岁久寺圮。万历二十三年,司礼孙公重修,构亭轩,筑桥,锹浴龙池,创霖雨阁,焕然一新,游人骈集。
老龙井
在龙井村的深处有一个“十八棵御茶园”,这里就是老龙井的所在了,与下面的龙井泉相似,这里也有一口井,泉水从一个龙首中流出,旁边集东坡“老龙井”三字,为当代重修。往里走有宋广福院遗址、辩才塔、胡公墓等古迹,还有传说辩才法师手植的蜡梅树,是一个人迹罕至的清幽之地。
集东坡字“老龙井”
老龙井泉池 清澈透明
宋代三龙戏珠碑
宋代三龙戏珠碑
2001年建设老龙井时挖掘出土的宋代“三龙戏珠”碑,据考,1162年宋高宗追封曾为杭州知府的胡则为“显应侯”,赐建“显应庙”,此碑建庙时安放于大殿,历经八百多年保留至今,现存放于宋广福院遗址前。
★留馀山居遗址(龙翱仙洞)
《南巡盛典名胜图录》中的留馀山居
最后再来一个仙气十足的彩蛋。 在清代,南高峰北麓颖秀坞的山林深处曾经存在着一座山水奇绝的浙派园林的巅峰之作——留馀山居。清代的《湖山便览附西湖新志》中记载:“在南高峰北麗,由六通寺循仄径而上,灌木丛薄中,奇石林立,不可名状。山阴陶骥,疏石得泉,泉从石壁下注,高数丈许, 飞珠喷玉滴崖石,作琴筑声。遂于泉址结庐,辅以亭榭。” 乾隆二十二年,圣驾临幸,赐额“留馀山居”,五年后,乾隆再次游览,为泉亭题“听泉”二字。清末,留馀山居逐渐荒芜,民国六年(1917),山洪暴发彻底冲毁了此处庄园。
今天,深入南高峰野山之中,我们还能找到留馀山居的遗址, 大致的三层台基尚能分辨,行走在天然湖石筑成的台阶上妙趣横生,《南巡盛典名胜图录》中描绘的天然石梁历历在目。
留馀山居石梁
而“飞珠喷玉,水石相击”的壮观景象已不复存在,只有浅浅一汪积水供人怀想。一棵巨大的树倒在台基之上,更为此地增加了几分神秘感。
遗址后不远处,有一竖井状洞窟,洞口镌“龙翱仙洞”四字,洞内可观天,此处仙气不可名状,是得天独厚的绝妙之境。
龙翱仙洞
龙翱仙洞内望天
至此西湖寻龙南线结束,最后祝大家大小龙年快乐,万事大吉!
作者:北墙,致谢!
▼延伸阅读▼
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江南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阅读推荐
新闻爆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