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凤起路238号,杭州高级中学贡院校区静静坐落于此。百余年前,这里曾是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简称“一师”)所在地。
“一师”的前身是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这里逐渐成为浙江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蔡元培将其称为“浙江最负盛名的学校”。
今天走在杭高校园内,会看到一段长长的甬道,步行其上,仿佛穿过了一段“时空隧道”。鲁迅、陈望道、马叙伦、夏丏尊、李叔同、朱自清、叶圣陶、丰子恺、潘天寿……觉醒年代的“一师”校园内,群星闪耀、群情激昂。

杭州高级中学校内“浙潮第一声”雕塑 图源:“杭州高级中学”微信公众号
一
传奇学校总有一位传奇校长,当时的北大有蔡元培,而“一师”则有经亨颐。他是“一师”的首任校长,也是对学校和学生影响最大的一位校长。
1910年,33岁的经亨颐从日本留学归来,出任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的教务长,辛亥革命后被任命为校长。1913年,浙江官立两级师范学堂改名为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经亨颐继续担任校长。
当时的中华大地,新文化运动逐渐兴起,但封建保守派的势力仍然十分强大,二者冲突不断。学校作为培养下一代的场所,自然是必争之地。
和同乡蔡元培一样,经亨颐也认为学校不是“贩卖知识之商店”。他主张在学校开展“人格教育”,求学即“学为人”,当“以人格之实现为社会发达之本”。
怀着“人格教育”的理念,经亨颐将数学、化学等科学技术类学科列入正式课程,加入了音乐、美术等美育课程,课堂上用白话文教学,学生用白话文写文章。
对于求知若渴、期待变革的青年学子来说,“一师”的经历无疑是幸福而难忘的。
想象一下,李叔同是音乐和美术老师,于1912年来校。他任教期间创作的《送别》《春游》《西湖》,至今仍被传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的声音响起,就能勾起无数人的离情别绪。
鲁迅来的时间,比李叔同要早一些。1909年,弃医学文归来的他,在学校教授的是生理和化学。惯于冷幽默的鲁迅,想必在课堂上时不时会冒出一两句金句。
到了后来,朱自清、叶圣陶也于1920年和1921年前后来到“一师”,成为这里的语文老师,20来岁的朱自清,被学生亲切地称为“小先生”,一代教育家叶圣陶,则在这里开始了他的童话创作。
除了文化教育之外,更重要的是革命思想的传播。作为第一本正式出版的中文全译本《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者陈望道,他是学校著名的“新派”教师,是经亨颐教育改革的得力助手。比如浙江第一份宣传社会主义的刊物《浙江新潮》,就是在经亨颐、陈望道等教师的支持下,由学生创办的。
在他们的影响下,新文化、新思想在“一师”成为主流,影响了一大批学生的成长,其中许多学生成为后来中国革命的中坚力量。

杭高经亨颐坐像及其题写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名石碑 图源:“浙派教师”微信公众号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