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奚珣强在山中
奚珣强,2024年全国“最美文物安全守护人”,摩崖石刻研究者。《湖山镌永——杭州西湖历代摩崖题刻拓本展》《浙水敷文——浙江名碑名刻拓本展》顾问。杭州至微堂联合创始人。
我曾站在“石门十三品”摩崖石刻前,把每一个字端详很久。东汉永平年间,汉中郡太守鄐君立于褒谷口,脚下是惊涛拍岸的褒河水,眼前是一条鬼斧神工的穿山隧道。长安至汉中的官道打通了最后一公里。这项历时三年、动用2600余名囚徒、横跨秦岭天险的工程,让过往的仕官商贾、文人墨客争相记事咏物,抒怀为文,镌刻于石门内外的崖壁上,世代不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在山间访石的奚珣强
对于一座山,我们只是旅行者,但对奚珣强来说,任何石壁上都有可能藏着文字的秘密。他能用手把一座山细细地摸上三遍,所以,很多人把他称为“神人”。通过他,很多摩崖石刻从杂草间逐渐清晰,我们离历史又近了一步。
文字作为一种很柔软的东西,能够刻在坚硬的石头上,本身就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工匠把虔诚的信仰凿进崖壁,凿出爱与美的光芒,凿出一部部石壁上的史书、一座座大地上的美术馆。有人说石头有两次生命,一次是物质生命万年沉积诞生于地球表面,一次是艺术生命一朝琢磨诞生于方寸之间。奚珣强的时间都用在寻找时间的拓片上,“你在时间的那里,而我在这里”,史书可以含糊其词,沉默的摩崖石刻却会带我们接近最真实的过去。
摸遍群山解读古人朋友圈从杭州西湖开始寻访探秘

奚珣强的朋友圈里记录着各种他走过的山,顺着他的脚步,可以追溯古代帝王和文人的足迹,在那些摩崖石刻面前,他们是重叠的。或许奚珣强就是来佐证历史的,是一个有“靠山”的人。
“三面云山一面城”的杭州,是中国山水园林城市的典范。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来游,寺院开龛造像,官府或民间的营建活动,在环湖诸山留下众多摩崖题刻。但已知的历史在奚珣强这里是远远不够的,作为生活在杭州的天台人,他要把这座城市的秘密揭开。近十年来,他以前人著述为向导,按图索骥,在山中逐一寻访、核查古刻。

↑奚珣强带领“摩友”寻找题刻原址
有时候,奚珣强身后会跟着一群“摩友”。小有天园望湖亭遗址,现在已没了奚珣强当年初探时野猪搭巢、绿苔漫石的模样,他对着一侧石壁打开手电筒,石壁裹挟着那段历史,如同被打捞上来的沉船慢慢浮出水面,挂满被时间缠绕住的海藻和藤壶。光柱下,乾隆印章神奇地浮现在石面上,众人忍不住发出惊叹。
从2013年至今,奚珣强跋涉于西湖群山和古洞之间,虫叮蚊咬,摔跤磕伤,都是家常便饭。别人以为的畏途,他不惧艰险,别人以为的辛苦,他乐在其中,把环湖诸山变成了巨大的“考古工地”。这种动力源于他对摩崖石刻的热爱。
飞来峰是杭州的风景名胜,为唐宋士大夫必到之所,白居易写过关于这里的诗文,离杭时携天竺石返回洛阳,以示对江南的喜爱。据清代阮元《两浙金石志》记载,杭州年代最早的摩崖题刻——唐天宝六年(747年)的源少良等题名和白居易的好友、画家萧悦题名,都在灵竺。但自清代以降,实物不知所终,阮元认为已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为某太守所毁。但奚珣强不信阮元的说法,在飞来峰寻找源少良题刻,竟成为他访石的第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