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小传:竺岳兵(1935—2019),浙江省新昌县白杨村人,自号“白杨老人”。唐诗之路发现与首倡者。1950年参军入伍,后就读于绍兴卫生学校、青海省公路交通学校。1967年到新昌县土产公司工作任公路技术员,1980年调县毛纺织总厂从事基建工作,1985年调县城建局任大佛寺风景办公室主任。1987年4月提前退休,专门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新昌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首任社长、绍兴文理学院特聘研究员、宁波大学人文与传媒学院兼职教授、苏州大学古典文献研究所特邀研究员。出版有《唐诗之路唐代诗人行迹考》等学术专著8部,发表《剡溪——唐诗之路》等论文150多篇。一
与一般学人不同,竺岳兵不是来自学院或研究机构,他是从浙江新昌县(属绍兴市)地方干部中、从天姥山间走出来的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唐诗学者。
竺岳兵1935年出生于新昌县白杨村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新昌县与相邻的嵊县(今嵊州市),就是唐代的剡县,即李白《秋浦歌》歌咏的“山川如剡县”,一条剡溪自南而北流经县境。剡溪,是唐诗中的“热搜词”,仅李白诗中就有“兴从剡溪起”(《淮海对雪赠傅霭》)、“送我至剡溪”(《梦游天姥吟留别东鲁诸公》)、“何啻风流到剡溪”(《东鲁门泛舟》)等许多名句。生于斯长于斯的竺岳兵,无时不处于唐诗文化的熏陶中。他小时候念过私塾,因仰慕岳飞,取名岳兵。5岁就诵读《唐诗三百首》,因而具有良好的传统文化根底。1950年,15岁的竺岳兵离家参军,在部队里读过卫生学校,又读过无线电培训班,做过文化教员和俱乐部文化干事。4年后复员,进入青海省公路交通学校读书。1967年起,他在新昌县土产公司任公路技术员,负责建设运输毛竹的“毛竹公路”。
竺岳兵是个极有个性的人。做人,他的信条是“要比强者更强,比弱者更弱”;做事,他无论干什么工作都要干出点名堂来。他曾被县里调去处理一项抗滑坡工程,在认真研读专业资料后提出了抗滑桩桩趾、桩踵的改进意见,他的想法在实践中获得成功。1986年,他在中国基本建设优化研究会的桂林会议上宣读了自己的论文,并被研究会吸收为会员。
就在建设“毛竹公路”的十多年间,他无数次往来于新昌至天台山华顶峰的水道,即剡溪上游,联想到与这条水道有关的唐诗。他在这条水道上跋山涉水,走乡串户,进行了七次实地调查,对照古籍文献记载,断定在唐代这是一条著名的水上旅游线。接下来,竺岳兵一头扎进县图书馆,进行深入细致的文献研究,饿了,就用自带的冷馒头和粽子充饥。他大量摘录与“剡中”“浙东”有关的诗文,并参阅有关地方志,了解诗人的生平事迹。几年下来,他做的卡片和摘抄的书稿积累了几麻袋,后来做数据库的时候,笔记本总重量达600斤之多。

1983年6月,竺岳兵在杭州的新华书店读到南京师范大学郁贤皓教授的《李白丛考》,一下子就被这本考证性的学术著作所吸引,站在店里读了几个小时,直到书店打烊,以6角3分钱购得。他如获至宝,日日反复研读,琢磨其考证方法,在书页空白处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笔记。随后,竺岳兵结识了郁贤皓先生,在郁先生指导下,他的李白研究开始了一个新阶段,新阶段起步的路子很正,起点也很高。郁先生给他开了一个书单,他就竭尽全力购置这些基本文献,《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全唐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等,都是这一时期入手的。
1984年年底,在读完李白诗和古今学人大量李白研究著作的基础上,竺岳兵绘制了一幅《李白游踪图》,写成论文《李白行踪考异》,提出“李白经沃洲上天台华顶峰”的观点。南京师范大学老教授孙望读过论文后,给竺岳兵写了一封信:“您在新昌县城能找到如许资料,写出如此论文,是难能可贵的。《李白行踪考异》论文从对李白诗的析义与理解入手,提出了许多疑问,结合其他诗文资料,作出新的论断,特别是末了一章从地理的角度论证古代天姥、天台、沃洲一带旅行的路线,解决了一些过去所没有解决的问题,这都是值得我们重视的。”这篇论文经郁贤皓先生推荐给日本著名唐诗与李白研究专家、早稻田大学教授松浦友久,颇获赞赏。

竺岳兵的部分著作

↑松浦友久先生赠竺岳兵先生的著作
1985年4月,松浦友久教授带领一个名为“江南之春·唐诗之旅”的旅游团来访,邀竺岳兵在天台山相见。5月,竺岳兵组织举办了“六朝至唐文人浙东行迹考察研讨会”,邀请了郁贤皓、安旗等李白研究专家来新昌,考察李白曾经走过的旅游路线。这一年,竺岳兵还写成《李白“东涉溟海”行迹考》,考定了李白初入越中的年份,这篇文章后来发表于《唐代文学研究》第一辑。
1987年4月,时任新昌县大佛寺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和新昌县旅行社经理的竺岳兵,在52岁生日前夕,作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提前退休。亲友们都以为竺岳兵疯了,但他坚定地认为:“我到这时才找到了人生方向,找到了活着的意义,从现在开始,一天都不能浪费了。”他说:“我要躲到地球的一个角落,研究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白。”他还说,要像石头下面的螃蟹一样,潜下心来研究学问。
二